即使将目光放诸当今中国最优秀的杂志之林,《中国企业家》亦是其中独特而出脱的一分子。有目共睹,25年弹指一挥间,在传媒业内历经艰苦卓绝的打拼与开拓之后,《中国企业家》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众多商业杂志中的一面旗帜。当然,现在任谁也看不出创办之初的《中国企业家》那种声音微弱、面目模糊的状态。在《经济日报》系的大家庭里,它曾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角色。目前《中国企业家》的大局面完全源自1996年刘东华引领的“二次创业”,这是一个业界公认的事实。与胡舒立时代的《财经》杂志类似,刘东华也将办刊人对杂志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君子和而不同。现年47岁的刘东华符合大众对于媒体掌舵人的想象:随和、温文尔雅、擅长表达且言辞极具逻辑。但另外一方面,和大多数知名办刊人不同,他并不刻意低调,自外于公共舆论。当然,我们也因此有了更多机会聆听他的思想布道。我们发现,在人生的诸多本质领域,他都有着独有的见地;此外,他总是富于总结且善于形成理论成果。比如,客观公正地报道,高贵地挣钱,是经常挂在他嘴边的口头禅。他为严肃媒体的经营链条进行了很好的归纳:公信力——创造基于公信力的影响力——把基于公信力的影响力转化成效益,这三个要素完成了经营链条的良性循环。在刊物经营理念背后,我们可以寻踪至他一贯坚持的人生论和价值观,树正气、走正道式的阳光进取心态。而当我们追问《中国企业家》何以能赢得企业家们的广泛尊重,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何以能吸引到如此之多的卓越企业家时,亦可在此处找到原因。
循着“老友记”一贯的视角,我们穿越具体的人生成就,探寻价值观和优秀行为方式对人生的驱动力。不言而喻,刘东华是人生智慧的“富矿”。
人生的价值源自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带着某种时代的烙印,“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一信条自幼即已深入刘东华脑海。他戏言,因为自己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他一开始就不用考虑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也有了更多时间“仰望星空”。当时看来,对社会奉献最大价值的方法就是成为政治家,这也成为他最初的人生目标。大学毕业,进入新闻媒体,虽未能如愿,但他依然坚持,满足社会需求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要远超过对于自己需求的满足,个人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必须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我们真正看重的是通过这本杂志给企业家,通过企业家给企业,乃至通过企业给社会带来的价值有多大。同这个价值相比,个人牺牲的价值不值一提。”
刘东华一向是自信的,他信奉,生命的意义在于因为自己的存在能够让这个世界更美好。只要还存在一些别人需要,而自己也能做得更好的事情,就必须义不容辞地去尝试。正是出于这一点,他当年毅然接手别人都“躲着走”的《中国企业家》,以自己的价值观确定了杂志的品格,并最终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做真正的自己
天才作家王尔德曾经说过:“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王,而大多数人却在放逐中死去。”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机遇的时代,坚持理想似乎尤为困难,太多机会主义的陷阱环伺以待。借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刘东华喜欢与企业家们交流关于成功的话题。他发现,身处充满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其实很多卓越的企业家也是在企业实践中不断矫正目标一路走来的,他们往往走上一个台阶后才去想更为广阔的未来,创业之初普遍没有想象到自己可以走那么远,做这么大,承担如此重的责任。而作为一个更为理想主义的人,刘东华认为自己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一开始就树立了宏大的人生目标,并一直朝着目标行进。能够成功坚持这一点主要得益于一种信念:不做自己鄙视的事情,做真正的自己。这种信念会提醒你,不要去在乎别人给你多少报酬,真正需要在乎的是别人是不是妨碍你成为你想要做的人。
刘东华说:“青年人要成功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要做的人是谁。每个人都有一个金矿,所以要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然后找到自己最想做的,最擅长的事情与社会的对接点,这就是你的金矿。”
几年前,刘东华曾在学习型中国的论坛上发表过一次题为《做真正的自己》的演讲。演讲中,他发出著名的“人生经典四问”,至今仍在网络上流传,并引起强烈反响。“四问”如下:“你知道在你身上、每个人身上都拥有着代表人类精神的伟大基因吗?你知道你在背叛自己吗?你知道你是天才吗?你知道你还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吗?”在他看来,只要我们永远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敬畏生命,热爱生活,执著梦想,坚守原则,就一定能找回真正的自己,做回真正的自己。
做真正的自己,实则强调的是对理想主义的坚守,而“人生经典四问”,实在是拂去烦躁,认识自我的当代版醒世恒言。
人皆我师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在刘东华这里,各种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的人生,以及善不善于发现,擅不擅长学习。“如果你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即使满山宝贝,与你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的思考总是如此辩证。而他保持自信及积极心态的一大保障就是非常善于把各种消极的东西变成正向的能量。比如,他认为,贵人有两种,传统意义上的贵人可能是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帮助你,成就你。但邪恶的力量、挫折则帮你激发内在潜力,这种贵人可以帮助你成就远处的大事,当然,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可能就被他们毁掉了。
欣赏到灵魂里?批判到骨子里
同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家交往,并与他们结成兄弟般的友情,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但刘东华总能对此游刃有余。这与他独有的读人术和交际原则不无关系。
“欣赏到灵魂里”是指,他非常擅长很快地判断出一个人的基本面,并发现一个人灵魂里最深最美的东西,或者是大家都已发现但最难欣赏、认同的东西,如此就很容易为一些孤独的佼佼者所认同。因出色而孤独的企业家们总能发现,最懂他的竟然是刘东华,当然,他们也很容易在他身上发现自己的缺点。“批判到骨子里”就是指如果看到朋友的误区和缺陷,刘东华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很多情况下这是以第一句话为前提的,如是则别人一时难以接受,但回过头总会慢慢体会苦心。
此外,作为媒体人,刘东华认为自己在判断人和事上,必须看得更准更远,方能保持独立性。他说,“我喜欢首先从价值上做判断,是不是好人,做的事是不是好事,之后再看他的能力,好人需要与之匹配的能力才能做成好事,否则只能是被侮辱和损害的对象。而我看准的事情绝不会因为舆论一时的变化而变化,反而会适时站出来为他说话。”
先论是非 再论成败
2008年的一场金融危机,深刻暴露了西方引领了几百年的人类商业文明的潜在危害。这种商业文明价值观上的最大问题是只论成败不分是非,通过伤害别人、伤害未来、伤害地球来取得成功。而作为中国优秀企业家追寻可持续增长方式的集体意志的表达,先
论是非,再论成败这一全新商业文明价值观应运而生。
经由中国企业家论坛及绿色年会等公共活动的传播,这一价值观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理解和认同。我们看到,在个人层面,它首先是刘东华等人重要的行事原则;在群体层面,它实则是感召、串联中国优秀企业家群体的精神内核。
在刘东华看来,目前整个社会正值制度创新不足、改革动力消退之际,目标大而惹眼、政治地位又不相称的社会群体必然容易遭遇误解或伤害,乃至遭遇故意“误解”或“意外”伤害,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们显然属于这样一类群体。他以“王石悖论”生动揭示了这一情势:前些年王石说万科拿地不行贿,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质疑与嘲笑,因为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在当今中国的发展阶段、在当今的国情下,不行贿几乎是没有办法做房地产的;反过来,如果王石说万科拿地靠行贿,几乎所有人又会义正辞严地谴责王石、声讨万科,甚至会认为万科该死,王石该死。那么,说不行贿就是骗子,说行贿就罪该万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里,走正道、树正气的企业家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呈现企业家的主体人格,也聚拢了那些走正道的企业家,他们在这里相互给对方勇气和鼓励,并力图给后来的创业者提供借鉴——以走正道的方式也可以做出成功的企业,力避旧式商业文明继续侵蚀中国企业界。
既然是“老友”,那么在他们身上发现与老胡相似的秉性与价值观似乎并不意外,而这一点在刘东华身上则表现的尤为突出。乃至当你熟悉了老胡的话语体系后,与刘的交流不仅丝毫不存在沟通难题,更有着一份亲切和归属感。刘东华也承认,虽然与老胡做的是不同的事,但在大的价值判断上,包括人生观,都非常接近,似乎只是在用不同方式来践行这些理念而已。理想主义,价值观驱动,这些卓越的人生论已在他们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并绚丽绽放,现在我们期待的是在更长的时间段里,它所孕育的更为奇异的果实。